「騎士團」裡「遊戲」的多重性

 


         隨著這些年對於兒童身心發展、權益的理解。
孩子的工作就是玩也慢慢變成浮上水面的價值體系。跟著這個價值體系衍伸出來的各種包裝與行銷,當然也鋪天蓋地而來。

         為何說:「包裝」?因為包藏著各種對於# 遊戲所衍伸出來的優點,如:創意性、手眼協調、身心發展、突破框架、自主、自由、會玩才會學等等,被似是而非的帶入各種領域,當代好父母需要跟上的另一種「流行價值」。這樣的作法,與其說是真的同意 遊戲是好的,倒不如說有時候媒體、時代氛圍形成另一種更大的控制,讓人不知為何而去追求。

          然而,我還是想談談 遊戲
          也說明在騎士團裡的
遊戲,是如何被工作者看待跟形塑。

          小孩在發展遊戲過程中會慢慢進入需要規則的與目的性強的型態(如:鬼抓人、球類競技)。這個過程跟練習,其實是面向文明的。粗略概念的類比,也就是「社會化」。各種遊戲其實就是社會規則的縮影,只是它沒有這麼龐大,卻可以讓孩子在虛與實的灰色地帶去碰撞與練習;即使做不好,仍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機會可以重來一次。而規則之所以成立,是希望遊戲可以持續。違反規則的人,會被群體標舉出來。而規則當然也是由參與遊戲成員,可以一起修訂會討論的。

  

         另一個是人際碰撞與文化磨合。一個人的多元性會從生長環境開始影響。孩子在接觸遊戲時,自然就是會遇上不同的人(多人數遊戲)。人際上的碰撞,當然不只限於遊戲中才會發生。當他人、我與規則與有所衝突跟矛盾時,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的過程中的一種刺激。一樣有社會化的意涵,讓人練習孰悉不同情境下適當的界線在哪。


         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遊戲,更是步入群體的過程。倘若只堅守自己想法而不願意彈性變動跟協調的人,其實可能就會被群體排斥。


         所以這邊要續問的是:難道堅持自己所想的人,不行嗎?這個問題,也將遊戲從面向文明的轉向個體的內在與慾望。進一步擴大的推問可能就是:外在的價值體系與我自己所想互相衝突時,我該相信自己還是他者?


         這個內外的交會點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意思是,成長的過程需要有抵抗外部價值直接置入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孩子可能會痛苦、孤獨、挫折也會哀傷,但也能從這裡釐清是自己想要的還是外部強加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服從於規則與團體。


         因此,在這樣的交會點上「自由」便成為一種權利也是權力。

         作為權利:小孩可以自由行使,即使可能為自己招來其他麻煩。

         作為權力:小孩可以自由行使,甚至是用來抵抗群體。


        小孩也會因為自己個人自由的選擇,遇上許多後果,然後我們陪伴並與其一起修復心情跟善後事件,好讓他們獲取經驗後可以繼續前行。


         所以「遊戲」所能帶出來的好處很多,我們確實也都往那邊前進。但騎士團的「遊戲」我覺得有另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那就是 對於個體的真實樣貌的關懷更甚於外部需要他們趕快跟上的樣子。而這個立足點是個體自我形成與發芽的領域。

 

圖片:2022風狂遊戲場之危險遊戲場一隅
#舊文重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