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提問的觀察與思考
一直以來,很多資訊都告訴我們:台灣的學生很不會提問。但其實,我也遇過不少「很會提問」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但「會提問」就一定是好嗎?而「不提問」就等於不會思考、或是比較被動的學習者嗎?提問這件事,真的只能用這樣的二分法來理解嗎?
那麼,究竟什麼是「提問」?
如果說「提問」是從個人立場出發,那它應該和經驗、觀察,甚至歸納能力有關。當一件新事物出現,如果個人的相關經驗不足,自然也難以辨識哪裡困惑、該問什麼樣的問題來延伸自己的理解。因為對新事物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提問,而是試著理解它(資訊)到底是什麼、搞清楚怎麼運作,接著再慢慢累積經驗、比對差異、整理內部感受……而這整個過程,有時需要花很多時間。(目前我覺得會跟接觸頻率、背景知識有一定的相關聯性)
於是,提問成為了經驗整合後的產物。是整理過自己與事物之間的距離後,所冒出來的一個小聲音。它是一種對於外部資訊與自身感受差異的感知。
但「不提問」,不見得就是不思考。
它有可能是因為經驗連結尚不足,不知道要問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問;也有可能是因為整體沒被觸動,還沒進入這個新事物所開啟的場域中,所以感受不到問題;甚至,也可能是因為早就被餵養得太滿,沒有空間去咀嚼、消化,更別提有餘裕去問。
「反正等一下會有人說答案給我聽。」
久而久之,提問也許就被禁聲了,學習也變成「照單全收」的被動模式。
而出現「踴躍提問」,是否就等於「積極學習」呢?
我們能否用「孩子有沒有提問」,來判斷課程是否有「成效」?或者說,孩子有提問,就代表他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有內在動機?
最近,我看到兩句話,開始讓我對這些表象行為的預設產生疑問:
「你的問題,隱含了你的答案。如果你不清楚為什麼要問,別人也很難真正回答你。」
「通常一個人用問題來回答問題,有可能是在逃避真正該思考的事。利用規範式提問技巧,來逃避自己該做的功課。」
當提問莫名變成一種比較高尚的行為,「看起來很積極」的學習表現時,我們是否也忽略了:提問本身,也可能只是表層反應,並未真正深入自己與問題跟世界的關係?
我認為,教育者或是陪伴的大人們可以觀察、辨識「提問」出現在哪個學習階段。因為話語本身的質地其實並不相同。有時候,孩子在大量接觸新知與生活時,累積經驗、產生對比、進行初步歸納後,會開始對某些特定面向出現個人化的感受與判斷,這時候的提問,可能就是那個「內部感受」浮現出來的語言化訊號。
這樣的提問,不是為了證明,是帶著真實的好奇、焦慮或渴望。
一種想靠近世界的動作。
如果是這樣,作為教育者,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也就需要具備一種對提問狀態的敏感度。
提問的方式、內容、語氣與脈絡,都有可能透露出孩子當下在思考什麼、處在哪個階段——是剛剛被打開一點點?還是已經進入深入的整合與推論?無需急著為問題分類,但也不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問題。
日常生活裡,孩子丟出的小問題、小觀察,其實都值得被看見。因為學習的場景,不只發生在課堂,也不只發生在有教案、有目標、有評量的時候。
我曾和幾位教育工作者討論,有人提到:
「我們總是在問問題,然後聽別人怎麼說。但在發問之前,我們是否有試著先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與立場?是否敢從這個當下出發,而不是用問題掩飾還沒開始整理的內在?」
這句話讓我回頭再想一次:「提問了,然後呢?」
提問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不論提問出現在學習的哪個階段,如果是為了靠近自己而問,那這條路終究會通向自我理解與價值建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