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級|通識日|2024年9月主題內容整理
2024.09.02(一)
【一周大事】
以色列四歲男童參觀博物館時意外打破3000年歷史的陶罐,博物館在修復之後邀請男童一家再回來參觀。
解釋柯文哲最近的爭議,解釋在蓋高樓時對城市公共的影響以及政府的角色。
【聲音的世界】
介紹3V原則,藉由Vision 55%,Vocal 38%,Verbal 7%人類可以對人事物快速記憶。當中視覺跟聽覺就佔93%,比例非常大。因此廠商或品牌嘗試設計視覺上logo 外,也會設計聲音的logo。聲音的logo稱為Jingal,用幾個簡單的單音組成短短的旋律,重點是要你印象深刻。我們一起聽了一些只要一聽,你就會知道那是什麼的Jingal。
【自然小組】
說明“聰明”的內涵:知識、理解與判斷。解釋什麼是自然,自然與科技的關係,以及為什麼客觀可以讓人類不孤單。
解釋眼睛與眼鏡的構造。
【文字原來可以這樣】
從五感開始,讓小孩喚起自己常用眼睛,但有可能感官也幫忙做很多事。我們談論關於佔世界人口4%的聯覺人感受到的世界,順便提起在文章中常見的聯覺隱喻,並試著練習看看這樣的句子可以怎麼說。
通識語文-文字原來可以這樣/聯覺譬喻
#對於嗅覺的形容(我噴了一個含有香菜的空間噴霧):
波羅
像中藥
很像走進檳榔攤的味道
像沒住人的房子
有種苦味
有阿嬤的味道
感覺澀澀的
八仙果
好嗆
痾.....
#對於觸覺小孩自己對於觸感的形容(物品:毛根跟刀背)
毛茸茸(毛根)
塑膠感、冰冰的(刀背)
棍子(刀背)
像頭髮毛毛的(毛根)
冰冰的(毛根)
癢癢的(毛根)
#對應人/事件/物,試試看交錯感官的聯覺譬喻用法:
摘錄小孩給出的語句
跑步非常壯觀
跌倒跌的很鮮豔
他長得很苦
結婚又甜又黏(有人馬上接:你確定?XD)
星期一上課感覺很噁
丟臉時候聲音聽起來很綠
星期一忽高忽低 (是聲音還是心情)
我跑步的時候腦袋叮咚響
跑步的時候嘴巴有甜味
吃完東西嘴巴很臭
吃完東西嘴巴很鹹
2024.09.06(五)
【透視法 】
大家一起練習用透視法畫一個房間。透視法簡單來說就是“近的東西比較大,遠的東西比較小”,藉由設定消失點還有輔助線,可以讓遠近以及大小的關係符合比例。
【台灣人從哪裡來?】
藉由藝人表態常常被炎上的新聞,來想想為什麼當台灣人說自己是成都人會引起兩極化的反應?並且思考一下中國或部分台灣人所說的,因為祖先同源,血液跟基因有共通性的說法是否可以相信?後續介紹關於人類粒線體夏娃的演化,如果以血緣基因回推,其實大家都是非洲人!但台灣最早的人種真的不是從中國來的嗎?我們一起看了人類遷徙的路線圖。(下回待續)
【巴西龜的二三事 】
周一的時候小孩撿到一隻巴西龜,於是想要聽巴西龜怎麼飼養。我們介紹飼養巴西龜需要的環境和食物,幼年的巴西龜比較容易飼養,但成年的巴西龜則需要很大的飼養空間,往往造成棄養的問題。我們也說明了棄養寵物對原生動物的危害。
【人類使用說明書-骨骼】
說明什麼叫做系統。並且一起看圖,看看人體的骨頭為何要這樣設計?其中包含可以支撐、移動、保護跟造血等功能。我們一起看了一些骨頭的有趣冷知識,並且看了幾個法醫視角的骨頭案件:上吊被勒死的人骨頭會如何?一堆白骨如何判斷此人是男是女?
2024.09.09(一)
【一周大事 】
以色列拯救人質失敗,六名人質死亡,以色列總理面臨國際內外的壓力。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仍然在繼續,烏克蘭佔領俄羅斯重要城市。美國再度發生校園槍擊案,解釋美國為什麼有槍枝氾濫問題。
【聲音的世界 】
練習打開聽覺的感官,分辨單音、和弦的差異。接著感受心跳並且對應音樂最後一個主要元素節奏。我們試著在不同速度的bpm打節奏,大聲小聲對於一段節奏的差異。藉由上面三個基礎又重要的元素,人們可以開始編曲。
【藍牙與無線電】
先解釋什麼是"真實",感官與資訊的關係。接著以鋼琴的高低音傳遞資訊,讓大家在方格紙上畫出圖案,解釋簡單的資訊如何形成密碼,再由密碼轉化為圖形或文字等資訊。
【羅生門】
藉由短篇小說的劇情,聊聊整個故事轉折。故事探討人們為何最終選擇做壞事,而拋棄道德譴責的愧疚感,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2024.09.13(五)
【蛋糕 】
解釋了蛋糕的基本成分還有製作方式,然後解釋小麥如何奴役人類工作的事。接著解釋麵包、戚風蛋糕、海綿蛋糕的不同。蛋糕體中的空氣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在講的過程中,大家一起把戚風蛋糕(教具)吃完了。
【讀歌詞 】
我們用讀詩的方法讀歌詞,讀的是〈我不曾忘記〉,一起分段慢慢讀,編造歌詞背後的故事。我們想出的版本是一個失去媽媽的老人,守護着一段傷心的記憶,而媽媽則用另一種方式守護著他。
【經典照片-夢想與夢魘 】
從普立茲攝影獎中挑出照片。我們從剛出生的嬰兒照片開始,但平安長大、和有尊嚴的活著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一起看了戰爭中的國家和啟智學校的照片。
【人類使用說明書-肌肉系統 】
既骨骼系統後,今天跟小孩介紹肌肉系統。我們常常說的肌肉,很常是指健身、運動時使用的肌肉。但人體的肌肉還有另外一種,就是不隨意肌,也就是心肌、腸道平滑肌這一類的臟器肌肉。而常說肌肉系統包含:肌肉、肌腱跟筋膜,人體全身的肌肉一同有640條。接著我們談到臉部肌肉,聊到醫美行業。最後則是請小孩猜猜,自己舌頭的肌肉有多長? 大家不知道吧~可以問小孩🤣
2024.09.16(一)
【一周大事】
荷蘭國會挺台,確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解釋。為了理解這個新聞,我們解釋了聯合國由來,2758號的內容以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也藉機解釋了國家對我們,對每個人的影響:平常感覺不到,但卻極為深入生活的影響。
也提到澳洲政府打算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群軟體,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腦子。
【聲音的世界】
藉由聽不同音域的歌曲,我們試著感受聲音的高中低會帶給人們的感受。有人感覺高音很吵,一直處於高音旋律少了反而沒有很好聽。有人覺得中音很溫暖、溫和。低音小孩倒是沒有說出什麼感受。
高音是上揚與穿透,中音就像一個人在對你說話,低音著呈現下潛穩定的能力。然後一起看了所謂的男高、女高、男低跟女低音各自音域大約在哪裡。
【飛機為什麼會飛】
讓飛機飛起來的方法,是模仿鳥的翅膀形狀做出機翼。但為什麼這樣的形狀就能產生升力讓飛機不會掉落?康達效應可能可以回答。
為了解釋康達效應,我對着圓形的杯子和方形的手機吹氣,請大家觀察氣流的方向。接著想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推測氣流沿著物體流動時對機翼產生的力量。
【繪本共讀-什麼是獨裁】
藉由極短的文本,粗略介紹閱讀的幾個面向跟可能。
我們分成五個人讀。再把大家看到的資訊說出來,拼湊跟試著了解作者想傳達的主題。接著問問小孩自己閱讀的感受,呈現出來幾個面向:疑問、不認同、想到現實生活中的誰誰誰。除了作者想說的,自己冒出來的那些念頭其實也很珍貴,通常都可能是另一個學習的起點。 最後,閱讀也可以就是開心跟看爽的,而沒有想要幹嘛。
2024.09.20(五)
【冰淇淋】
我們一起拼湊出冰淇淋的成分和做法,也讓大家猜猜牛奶裡面的養分。我們聊霜淇淋和冰淇淋哪裡不一樣,除了形狀和柔軟度之外,主要是奶油以及空氣的含量不同。也聊了冰淇淋的起源:中國,在古代冰淇淋是皇帝貴族才能吃得起的東西。最後講到Ikea裡面為什麼要賣便宜冰淇淋,以及背後的商業心理學。
【一起讀歌詞:如果可以】
我們對“如果可以”這首歌編的故事是,一個萬年殭屍聽到另一個萬年殭屍的聲音,突然回復記憶,想起他們相愛時的場景,但是因為兩個人都爛光光了,不太想牽起對方的手。如果可以,還是在還沒腐爛的時候好好談戀愛吧。
【鮮花一朵朵/花朵的構造】
給了小孩一朵花,讓小孩剖開、分開它,看看它裡面有什麼。在還沒知道構造的名字跟功能時,有小孩覺得子房剖面像高麗菜、花蕊有粉狀物、花柱下段像是小黃瓜等等。
我們推敲花怎麼活,死了又去哪,一路想到花如何繁衍,而這些構造對造人的生殖器官是那個部位跟功能。最後聊一下花如何授粉。
【正常 vs 怪】
聊到為什麼會有“嘲笑”這種行為,為什麼人類會對於怪異發笑。可能是因為我們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生存是因為我們是講求團體合作的族群,擅長排除怪異的異類。雖然嘲笑怪異,追求正常可能是我們的本性,服從規則可以讓我們的群體更強大,但我們所能建立的社會還是有其他可能,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別人眼中的“怪人”。如果可以,希望我們是一個能讓各種怪人好好生活的社會。
2024.09.23(一)
【一周大事】
黎巴嫩真主黨成員購買了一批臺灣品牌的BB call,數千個bb call卻在同一時間爆炸,造成多人傷亡。簡單介紹了以色列和黎巴嫩過去的衝突,還有黎巴嫩使用bb call的原因。
介紹臺灣死刑釋憲的結果,一起討論死刑的爭議,各方的看法,以及刑罰的意義。
【心理學】
今天介紹史基納的鴿子的迷信,對應台灣前一陣子奧運時大家都擔心是不是自己看了比賽,選手就會掉分的現象做了對比跟解釋。這樣的控制錯覺,延伸到像是「打牌要穿紅色內褲」才會贏,或是李洋從第一天比賽就沒刮鬍子這類行為等等。也許聽起來有點像是迷信,但心理學家也指出,人類需要控制感來維持穩定性的感覺,所以比起完全放棄不作為,這樣的行為還是相對健康一點。
本來想談一點月薪嬌妻裡面對於關係的心理學,但掌握不佳,流局🤣
【聲音】
介紹聲音的物理性質,聲音是一種波,波的頻率不同造成了音的高低感受。實驗感受了一下不同年齡的人聽得的頻率上限。波形的不同則是造成音色不同。
接著介紹了音響的原理,但這好像太難了,只有原本就懂的人聽懂的樣子……
【文字大風吹】
問問小孩對什麼文字、句子有感覺?我邀請小孩給出他們有感覺的字,唸了一些句子,讓小孩說說感覺。大家對於正經八百的句子,可以理解但是就是….句子。對於奇怪、反差、好笑的比較有反應。我們試著把那些看起來有點無趣的句子,看看能不能改成,覺得有趣的說法。
2023.09.27(五)
【高更的畫】
大家一起看高更的畫還有讀高更的生平故事,也談了些關於裸體和性的話題。在150年前因為還沒有照相機,很多畫家的功能和現在的IG照片類似,就是讓有錢人可以炫耀自己的生活有多好。但高更反對這樣的作畫方式,為了讓他的畫有自然原始的生命力,他從大城市跑到大溪地去生活,也畫了許多當地人為主角的畫。
在看過許多高更的畫之後,小孩表示,梵谷的畫比較好看。
【歌詞:綠色】
今天我們幫綠色編的故事,是一個女生愛上了只會說"好愛你喔"的人偶,這個人偶後來被別人拿走,也對別人說"好愛你喔"。女生的心就開始變顏色,從彩色變成了灰色黑色,又變成紅色。
比較難懂的,是歌詞中寫到人偶也有傷心難過之處,小孩說,那是一個有靈魂的人偶,只是靈魂沒辦法控制人偶要做什麼。
【台灣的故事】
上次提到台灣人血緣基因的問題,如果一直回推人類最原始的母親基因在非洲出現。今天我們恢復一下上次的印象,試著猜猜台灣最早的人類活動在哪裡?而那時候的他們會說什麼語言?
而在15000~5萬年前的長濱文化後,台灣島在5000年前有了南島語族的人們,最接近他們的語言的台灣人,就是目前的原住民們。台灣是古南島語言的發源地,最遠到澳洲紐西蘭甚至到復活島等地。而台灣路邊最常見的構樹,構樹基因裡也有南島語系散播大洋洲的資訊,說來實在很酷。 海洋對於台灣來說,其實是起點而非重點。
而當別人再問你是哪裡人時,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可深可淺。
【花與蜜蜂】
上次提到花朵的授粉過程。今天介紹蜜蜂。蜂巢裡區分了女王蜂、雄蜂跟工蜂,但是性別比例超極懸殊。蜜蜂到底怎麼辦到的? 且女王蜂永遠只有一個!(小孩說這樣不就是渣女了🤣)
這邊介紹說明了不同階級的蜜蜂,到底如何被女王有目的控制養成。而工蜂如何在找到時候的時候利用舞蹈跟夥伴說食物在那邊。花朵是如何分辨聲音判斷是蜜蜂來了,而不是蝴蝶? 也說說蜜蜂其實也會跟人一樣尖叫🙀
大自然的生物,其實真的會互相溝通。只是我們不懂。
2024.09.30(一)
【一周大事】
說明了台中公車撞傷行人後,又再度開車壓死傷者的事件。面對所謂社會新聞,總有種非常不完整的感覺,肇事司機當時在想什麼,是什麼樣的狀況造成這樣的結果?
很不合理,卻又實際發生。以色列空襲黎巴嫩,造成真主黨領袖死亡,也簡短介紹了所謂反抗軸心是什麼。美國立法禁止中國電動車進口,原因是基於國家安全,無法保證中國的電動車是不是會被拿來當成戰爭的工具癱瘓交通。
【聲音的世界】
從人類為什麼要發出聲音來討論,在世界上都沒有語言跟文字前,人為何要發出聲音?
小孩說為了溝通、交流。但在沒有更細緻的語言前,人類如何辦到~其實在音調的高跟低,就傳達出事情的情緒或情境。這其實也是最一開始的音樂,也就是人聲,或是說人類本身就是一個樂器。
藉由發聲,音調高低還有身體組織構造的共鳴,拍打、口哨、踏步,世界上的最初始的音樂與節奏早在樂器被創造出來前,就誕生了。最後我們看了阿卡貝拉跟b-box如何用身體模擬出各種聲音。
【可樂與跳跳糖】
大家一起把“空氣”中常見的氣體列出來,然後猜猜看汽水裡的氣是哪一種?答案是二氧化碳。氣體和鹽巴砂糖一樣,會溶解在水中,只是一般來說溶解的量不多。若增加壓力就可以讓許多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裡,在喝的時候溶在水裡的二氧化碳就變成氣泡刺激舌頭。跳跳糖也是類似原理,只是二氧化碳是溶解在糖漿裡而已。
【心理學】
介紹工業革命以來,心理學家好奇人們要如何才算熟練跟算稱的上學會一件事?實驗設計有三個重點:反覆練習、上課、口述整理自己學習的經驗與過程。
分成五組,最後的結論是:
1.上課訓練不一定能夠影響後續的表現。
2.長時間不斷嘗試跟練習的人,會有直覺回應遇到的問題,但不一定可以清楚的說明自己如何辦到的。
3.如果你要考試成績好,那就一定要訓練;但是不能測出一個人的真正的表現。
4.練習跟自己經驗整理的闡述跟產出,是重要的。
最後延伸到捷思法,意思是人類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在聽的時候傾向依靠自己的經驗跟個案分享。但這件事容易有盲點,讓人容易產生錯誤歸因。建議快思慢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