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教育者觀察|2024年9月

2024.09.05


【香山基地日】

新學期的第一個週四香山基地日,小孩們算是開學第三天了,週二的時候已經有在這裡基地日生活過一整天了,今天對他們來說是新學期基地日的第二個整天,在週二那天據同事所說已經蠻在狀況內的了。


在上個月滿滿的會議和討論中,我們設定新學期的週二是沒有工作站、類似前一學期的遊戲日的方式,而把火力集中在週四,在這一天我們會有家屬進駐帶工作站,例如:繪畫、樂器、烹飪、編織、閱讀、桌遊…等,而教育者在基地日則是主責小孩們的人際互動、發展及協助其他層面的部份。


經過了週二那天有高中生助教帶小孩們玩了N小時的狼人殺後,加上今天戶外實在太過炎熱,所以小孩早上剛到沒多久就直接跑到小房間室內說要開冷氣玩狼人殺。


狼人殺的遊戲規則我就不贅述,我年輕的時候也玩得蠻瘋狂的,十幾年前就開始有原文桌遊進到台灣年輕人的圈子,真真假假、城府來城府去,也是這些桌遊有趣的地方;只是跟小孩們玩,多半都還是真實的反應跟描述比較多,也是另一種有趣的地方。


幾個小孩玩起狼人殺時,有的小孩自告奮勇要當主持人,但當了幾回合主持人後還是想要當閉眼睜眼的玩家,就會cue教育者輪流當主持人,但我記性實在差得可以,要嘛是忘記誰被狼人殺了、要嘛是忘記被殺的人是什麼角色,到後來我甚至要拿起手機的keep記錄每一場誰已死、誰是狼人、女巫、預言家。有小孩口氣也越來越不耐煩,嫌棄我記性差、動作慢,又會想要跳出來當主持人。就這樣來來回回,也玩了幾乎一整天。


我們大人是可以被嫌棄也頂多就是嘴來嘴去就沒事,但小孩之間可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他們看不慣彼此一些說話的方式、或是搞不清楚遊戲規則亂放炮的行為時,會很用力很直接地嗆對方或指責對方,有的小孩自嘲幾下就沒事了,但有的小孩會不開心,也有的小孩表示「為什麼一直講不聽」或是「幹嘛這麼大聲」之類的。


最終還是有引爆一些衝突,我先個別找當事小孩了解各自的想法後,原來一直講話的小孩認為週二那天有別的小孩也是會在遊戲過程中一直講話開玩笑,他不懂為什麼今天換他這麼做就不行?他以為這是融入團體的一種方式,大家是喜歡的?


我把這樣的想法去跟感到不開心的其他小孩聊聊(當然也是有經過當事小孩同意),確認了週二的狀況確實如此,其他小孩也理解了為什麼講話頻頻的小孩會這麼做的原因,但同時也表達出:我理解,可是還是很不舒服的需求,於是我找了雙方來討論看看那有什麼方式可以讓大家都「不那麼不開心」?(畢竟,要真的讓每個人都達到“玩這個遊戲有夠開心、超開心”的程度,其實沒有那麼容易)


最後我們討論出來一個結論:不是都不能講話,可是如果有一個小孩表示不舒服、覺得很吵、太大聲耳朵很不舒服…等等,就要記得不要再一直講了。


但我們也都知道:結論是一回事,下個禮拜會不會忘記,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大家都在這裡至少兩年了,也都能理解忘記了再講一次是可以接受的啦!


新學期,新的開始,但衝突還是一樣,沒有「比較新」,可接受,可接受範圍啦!


教育者:顥容


2024.09.12

【性平角落】

 


自上學期開始,在東海基地的工作日就加開了「性平教育」的角落,在東海基地的和室裡面,我們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跟小孩談性平教育的話題,有些小孩是因為導師要求而參與,有些小孩是被影片吸引,因著不同的原因加入,但我們都討論得蠻熱烈的。


移到香山基地aka玉蘭玩國後,正巧,也有一個小房間適合繼續性平角,這兩週我帶著筆電到基地,在約好的時間開啟了性平教育的主題,這週我們談了「刻板印象」。


我採用的是「千德爾」的教學手冊,這是性平協會製作的,還有簡報跟學習單可以供公眾使用,蠻方便的。本來我以為學習單對這些幾乎沒進過學校的小孩來說會沒有什麼作用,但從上學期到這學期,我們印了幾次學習單,“效果”蠻出乎我意料的,這些學習單可以協助小孩更聚焦,而且還能延伸更多我沒有設定到的討論,當然,也有部份小孩是做完學習單後有一種成就感,這些都是他們的動機。


這次的單元是「方圓星」,我們討論了方臉人跟圓臉人在這個星球被設定為固定的角色跟職業,甚至連個性都是被設定好的,方臉人很勇敢不能哭、圓臉人要溫柔要體貼,方臉人被期待英勇救火、從事理工行業,圓臉人被期待擔任護理工作和照顧者行業。跟小孩聊到這樣的刻板印象有沒有什麼切身的經驗,例如男生應該要有什麼樣子?女生應該要怎麼樣?接著我們討論到除了性別的刻板印象,還有什麼也是刻板印象?


有小孩提出常聽到人說原住民很會運動、很愛喝酒,這也是刻板印象。


有小孩提出老人家都會說小孩子就應該要乖乖的、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用功讀書,這也是刻板印象。我問他們「那我們都會覺得“老人都怎樣怎樣”,這算不算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有小孩反駁:「可是老人就真的很怎樣怎樣啊!像之前遊戲日去公園的老人就都…(省略一百字)」


我說:「是每個老人都長這樣嗎?“都”會這樣對我們嗎?還是其實只有那幾個?」


我提了幾個我們在遊戲日、自由日會在路上遇到的相較友善的路人、老人的例子,確定證實不是「每個老人」都是一個樣子,也確實這也是我們對不同年齡的刻板印象。那我們可以怎麼從自己開始改變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舉了剛才大家提到的那些例子來聊聊:原住民族群、老人族群、小孩族群、男生、女生。


「就是不要講“都”。」


「他們如果沒有真的對我們怎樣,就不要覺得他們會那樣。」


「頭髮長的不一定是女生、頭髮短的不一定是男生,騎士團的人常常會被別人誤會。」(因為團內的男孩有幾個以前都曾留過長髮而被叫妹妹)


「好啦!以後我看到老人就先不要討厭他們。」


「其實從外表也看不出來他們是不是原住民,就是一般人。」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了很多很多,我只能就我還記得的寫下來。


在我問大家想要繼續性教育角落的意願如何時,有小孩雖然是之前被要求,但現在覺得其實自己也是真的蠻想要再繼續的,也有小孩覺得就是想要聽;而當我從家屬那裡聽到「小孩回去跟我聊為什麼有的職業都只有男生沒有女生」的回饋時,我覺得這個「角落」真的很需要繼續下去。



教育者:顥容


2024.09.12











【香山基地日】

基地日早上跟下午會各有一場「開會」,主要是跟小孩們告知當天會有的活動跟要注意什麼,或是可能會有特別的事要一起討論…等等。


今天我們有家屬進駐帶的工作站是「顏色組合」,主要是把不同顏色的水彩顏料擠在一張圖畫紙上,然後使用卡片或直尺刮開,讓不同顏色疊在一起。


有小孩會按照大人說的步驟作畫,

有小孩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畫,

有小孩邊嫌棄自己的畫但畫完一張又一張,

有小孩有刻意把每一張的顏色作出很鮮明的對比,

有小孩不想要只有平面的,所以擠出來的線條看起來好像立體畫,

也有小孩畫完後發現自己的作品好特別、好美然後取了名字,

還有小孩畫完本來還算滿意但被朋友嫌棄後也覺得自己的畫作不好看想要重來,

跟他確認是哪裡覺得不滿意後,依庭發揮專長做了一些調整,他總算願意把作品留下來。


在訪問了一輪小孩們的感想,得到下面的回應:


很好玩

很爽

就好玩

好玩但覺得自己的畫很醜

第一張很醜但後面的有越來越好看,尤其是最後一張

下次也想要再玩這個

我們其實也可以自己玩啊!有材料就好。


結合小孩的願望,和大人的判斷,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工具箱,裡面放一些美術材料、手作工具、文具,來到基地日的時候,想要做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拿出自己的工具箱來做事。 


擁有自己的工具箱,再擺到屬於自己的「格子」裡面,感覺也是蠻不錯的,而且每個人有各自的工具,我們也發現這樣大家比較會控制使用的量,這一點我們發現小孩還蠻需要練習的。


教育者:顥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