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遊戲編織一張安全的網

 


文:低年級教育者 意芳

這個月共玩團又多了好幾個小野人,大部分的小孩第一次接觸陌生環境都會先待在"安全的人"身邊,這個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等到觀察了一陣子之後,慢慢的可以往外探索,觀察期因人而異。


有個小孩在媽媽身邊待了一陣子,看到彈跳床,問媽媽:「我可以玩嗎?」,媽媽回覆後他開始嘗試第一個遊具,然後第二個、第三個。


大概熱身了一個小時,探索區轉往可攀爬的遊戲場,順著樓梯上,小心翼翼的走間距較大的竹橋,經過觀景台,再從攀岩牆慢慢下去,然後反著來,這樣走個兩趟,身體慢慢適應後,好像開始無聊了,無聊的他返回媽媽身邊,看著其他小孩遊戲。



有個小孩不走樓梯,而是從邊柱往上爬,原來可以這樣!



幾個小孩坐在遊具下的沙發區辦家家酒,有個小孩注意到沙發及上層空間中間還有個無法站直的夾縫,靠著自己的力氣+大人協助下爬上去,不起眼的夾縫直接變身成一個舒適的臥榻,原來可以這樣!



攀岩區的木板阻力十足,爬上爬下間不容易滑倒,但幾個小孩試著要減少這種阻力,合力收集砂土,撒上一些來製造滑順感,滑下去變得輕鬆多了,原來可以這樣!


一開始大家都是先用標準玩法在玩,但標準是什麼?看著不同的小孩創造出的不同玩法,覺得無聊的小孩開始動了起來,在每一次的創新及嘗試過後,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極限,發展出一套更新的玩法,玩膩了的遊具在他用觀察的方式收集資料後,重新使用,又變得有趣了!


看著不同的小孩試著不一樣的玩法,明明使用的是同一個場域,但邊玩邊看再進階合作,遊戲透過各種想像得以變化成不同的模樣,也只有在一群沒有太多框架的小孩身上才得以實現,真是太神奇了呀~


在共玩現場,小孩們除了可以接觸多樣化的朋友,有機會碰撞出新的遊戲火花,更多了接觸不同大人,能夠建立新的安全信任關係的機會,真心希望這種場域愈來愈多,讓大人和小孩可以有更舒適的育兒生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