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壓迫?
我很喜歡跟小孩聊天,因為跟他們聊天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最適合聊天的時機就是進行工作角的時候,跟小孩邊手作邊聊他們的日常,聊聊平常在家都在幹嘛,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跟朋友連線、自己做手作、看影片、吃飽睡睡飽吃....「看來家裡很無聊,還是來基地跟大家玩比較有趣吧?」
有的小孩同意,也有小孩持懷疑態度,有個小孩說最近其實有點不想來基地,主要是平常熟悉的玩伴幾乎都到其它的場域進行較結構式的課程,現在場域的小孩年紀偏小,喜歡玩的遊戲他們都不會,無法進行遊戲的情況下讓現場感覺"無聊",聽他說完,我問:「但我看你現在一點都不無聊啊~」然後,他笑了....
以前,小孩有得玩就絕不進工作角,在每日早晨會議討論即將進行或是想進行的工作時,也不太參與討論,一心只想著趕快結束會議後開始遊戲,即使設計了他"似乎"會感興趣的主題,也不一定能吸引他,但最近成員的改變讓他似乎也改變了...
一開始,無聊的他顯得心浮氣躁,對於任何事都看不順眼,也常跟其他人起衝突,但,無聊的基地讓他開始關注"工作"。
有意無意的經過看看、漫不經心地拿起一點材料"創作"、開始在群組裡發一些他感興趣的影片,說法也漸漸由一開始的"我是絕對不會做的"到"我下週想做這個!"漸漸的,要不要繼續到基地日這件事,已經不需要討論。
有時,我們會想,既然小孩不想要,那麼真的要逼他留下來嗎?一昧的要他接受我們的安排,不就是在壓迫他嗎?但我們也會想,現在他的「不想要」,會不會其實只是因為他被過往經驗限制,而貧瘠的經驗讓他能做出的選擇不多,在沒有經過多一點的資訊收集及討論,就把選擇權完全交付給經驗不足的小孩,會不會也是種壓迫呢?
也許,我們不需要幫他們決定,也不需要丟給他們自己決定,而是在做決定之前,對他們多一些好奇、陪伴與對話,讓我們更了解他們,也讓他們有更多的資訊來看清楚自己,那麼,無論最終決定是什麼,他們也比較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