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級|通識日|當孩子面臨轉化階段時......
最近幾個手邊的孩子,似乎進入某種轉換期。 之前我跟夥伴曾斷斷續續的討論過:孩子究竟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轉變成大人(或是說更趨近於大人)的樣子?
這邊的大人,我自己比較預設成一種:開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追求、也可以開始付出行動、嘗試,更能開始承擔責任。我知道這樣的預設不一定中肯。也有很多需要討論的細節,但為了聚焦一點,只能暫時捨去其他面向。
上面的預設,我認為是一種趨近完美的理想型。
實際生活裡,人們可能常處於渾沌的狀態,不論對於目標也對於自身。
跟孩子們的對話,常常會是這樣的:
問:「你想做什麼呢?」、「你喜歡做什麼?」、「還有其他的嗎?」
答:「不知道」、「不確定」、「沒有」或其他不太明確的回覆。
我認為這是踏入成人世界的初期轉換,常常會落在大約5-9年級的孩子之間。
這邊跟年紀還小的孩子有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年紀尚小的孩子,如果外在環境彈性、開放、鼓勵跟支持孩子做自己的選擇,通常孩子給的回覆可以滿明確的;有時候即便猶豫,但陪著聊一聊,也可以比較快速的下決定。對他們來說,事件不一定有延續性,也不一定需要延續性。
「轉換期」的孩子,通常會進入另一種摸索,常會呈現不確定、猶豫、凝滯的樣貌。有時看著看著我都會想,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孩子即將踏入大人世界前,都會有的困惑階段。而這個階段我覺得如果孩子有意識到,將會跟自己的內心貼得非常近。模模糊糊的覺得自己不同於更小的孩子,卻又不知道自己應該走向何方。這樣的不確定、猶豫、凝滯的狀態,有可能讓人感覺極為不適,甚至想要逃避。
搭配現今世代提倡「找自己」跟「做自己」的提醒,人們也許沒有想像中的更自由,反而落入另一種教條的標準。但能夠避免嗎?我覺得恐怕不行,因為這是進入自我確認是無可避免卻非常重要的歷程。這樣的混沌跟未知裡,黑暗有之,光明有之,沉迷有之,智慧亦有之。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在5-9年級對這些反倒是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雖然我開始覺得需要有目標,但大部分是對於要讀的學校、工作上的想像。而不太是自己內心狀態的那種思考。我上面提到的那種轉換,我自己明顯感受到且直視它的存在時,是成為一個母親之後。這樣說起來,也許轉換期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樣貌往往不一定相同。
遇到這樣的階段,我們該如何?又能如何?
有人說等待,直到孩子撥開重重迷霧走出來,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口。有人說自己突破,就乾脆依照別人的路徑走,畢竟自己重頭想過實在太難。
說實在的,宛如陪著孩子走進迷霧。
這讓我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柴郡貓。
愛麗絲:「請告訴我,我該往哪走?」
貓說:「那得要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貓:「那走哪一條路都一樣」
愛麗絲:「....只要能走到某個地方」
貓:「喔!沒問題,只要走的夠遠,一定到的了什麼地方」
如果能踏實的走,地上本來沒有路,走久了,也會變成路。
如果問我,我想我能回答的就是:分辨自己的狀態,然後試著去做。而路會在行動的過程,累積。
最近幾個手邊的孩子,似乎進入某種轉換期。
之前我跟夥伴曾斷斷續續的討論過:孩子究竟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轉變成大人(或是說更趨近於大人)的樣子?
這邊的大人,我自己比較預設成一種:開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追求、也可以開始付出行動、嘗試,更能開始承擔責任。我知道這樣的預設不一定中肯。也有很多需要討論的細節,但為了聚焦一點,只能暫時捨去其他面向。
上面的預設,我認為是一種趨近完美的理想型。
實際生活裡,人們可能常處於渾沌的狀態,不論對於目標也對於自身。
跟孩子們的對話,常常會是這樣的:
問:「你想做什麼呢?」、「你喜歡做什麼?」、「還有其他的嗎?」
答:「不知道」、「不確定」、「沒有」或其他不太明確的回覆。
我認為這是踏入成人世界的初期轉換,常常會落在大約5-9年級的孩子之間。
這邊跟年紀還小的孩子有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年紀尚小的孩子,如果外在環境彈性、開放、鼓勵跟支持孩子做自己的選擇,通常孩子給的回覆可以滿明確的;有時候即便猶豫,但陪著聊一聊,也可以比較快速的下決定。對他們來說,事件不一定有延續性,也不一定需要延續性。
「轉換期」的孩子,通常會進入另一種摸索,常會呈現不確定、猶豫、凝滯的樣貌。有時看著看著我都會想,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孩子即將踏入大人世界前,都會有的困惑階段。而這個階段我覺得如果孩子有意識到,將會跟自己的內心貼得非常近。模模糊糊的覺得自己不同於更小的孩子,卻又不知道自己應該走向何方。這樣的不確定、猶豫、凝滯的狀態,有可能讓人感覺極為不適,甚至想要逃避。
搭配現今世代提倡「找自己」跟「做自己」的提醒,人們也許沒有想像中的更自由,反而落入另一種教條的標準。但能夠避免嗎?我覺得恐怕不行,因為這是進入自我確認是無可避免卻非常重要的歷程。這樣的混沌跟未知裡,黑暗有之,光明有之,沉迷有之,智慧亦有之。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在5-9年級對這些反倒是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雖然我開始覺得需要有目標,但大部分是對於要讀的學校、工作上的想像。而不太是自己內心狀態的那種思考。我上面提到的那種轉換,我自己明顯感受到且直視它的存在時,是成為一個母親之後。這樣說起來,也許轉換期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樣貌往往不一定相同。
遇到這樣的階段,我們該如何?又能如何?
有人說等待,直到孩子撥開重重迷霧走出來,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口。有人說自己突破,就乾脆依照別人的路徑走,畢竟自己重頭想過實在太難。
說實在的,宛如陪著孩子走進迷霧。
這讓我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柴郡貓。
愛麗絲:「請告訴我,我該往哪走?」
貓說:「那得要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貓:「那走哪一條路都一樣」
愛麗絲:「....只要能走到某個地方」
貓:「喔!沒問題,只要走的夠遠,一定到的了什麼地方」
如果能踏實的走,地上本來沒有路,走久了,也會變成路。
如果問我,我想我能回答的就是:分辨自己的狀態,然後試著去做。而路會在行動的過程,累積。
留言
張貼留言